感觉水弹现在已经进入到中BB时期了
制造商和经销商已经渐渐开始分离
盒子上只有一个P226的型号标志
内部也是清爽的只有本体和弹匣
弹匣做工还可以 标准的两段设计 可以方便的通过改件改变长度
理论上P226是可以切换左右弹匣卡榫的 但是这个弹匣只有一边有卡榫槽
弹匣背侧
出气阀还可以 毕竟发展这么久 也都是标准件了
含弹嘴略微有点毛边感觉 我没上水弹测试 如果可以尽量稍微打磨光滑些
弹匣底盖
主体左侧 套筒塑料 外管塑料 下身塑料 握把片倒是没啥 那玩意本来也是塑料
主体右侧
套筒的刻字… 这是逼着我们换金滑 你金滑可千万别也搞成这样啊
求求你 比对一下真铁吧 要么直接就别带刻字光板好了
待击解脱杆功能OK
握把刻字和花纹真铁就这么浅
“SMM PARA”什么鬼??? S=9??? 说实在的 不会刻字就平板不好么
右边握把片
底部是还原的弧形导轨
前机瞄是固定死的
后照门点了两个白点
套筒拉开
扳机还原的很肥厚
抛壳钩也是整体
弹匣卡笋另一侧有挡片
总体是还原老马的设计 锁扣较小且偏下 不需要滑套拉到底就可以转动锁扣
之后直接向前滑出套筒
上下身就可以分开了
先看上身 这个价格就不要想还原麻花纹弹簧了
分解下外管和复进杆
注意复进杆需要插入内管座的孔中 有时候安装好滑套发现复进杆凸出来 就是没安装到位
内外管分解
拧下两颗螺丝发现… 竟然胶皮是纯圆形的 没有固定位
飞机座部分
两根螺丝用来固定飞机座并连接照门
拧下螺丝即可拉下飞机座
飞机复进簧单根在下侧
并没有复进簧导杆 导致复进簧短于飞机座 这也就是飞机复位无力的原因
圆形活塞
飞机头内部
上身总体
我们来玩下身
握把片一共四颗螺丝
用力小心分开握把片
这里我要为厂家鸣不平 谁说的两片壳下身 这明明是握把片 并没有啥问题
左侧内部是待机解脱杆
右侧内部是扳机连杆
左侧小心拆下解脱杆 弹簧 以及安装轴
右侧扳机连杆弹簧注意安装位置
直接可以拿下
后侧是击锤簧和击锤簧座
向上抬击锤簧座
即可拿下击锤簧 导杆等
击锤组使用的两根销子
从右向左打出
之后从上方拉出
击锤组左侧
击锤组右侧
拿掉切气 emmm 我还是习惯叫撞针释放
右侧两颗螺丝
拧下后打开击锤组框
银色的阻铁和黑色击锤
拿掉阻铁
观察下内部
银色的撞针
拿掉击锤
这回还剩下撞针
记住撞针复位簧的位置
拿下复位簧
背面拿下撞针拉簧
击锤组全貌
弹匣卡笋右侧挡板
弹匣卡笋
内部的卡笋固定块
向上抽出固定块 注意卡笋簧的位置 理论上是可以反装的
卡笋部分全貌
锁扣旁边有个螺丝
中身上边也有一个
拿下螺丝
锁扣向上转到这个位置
内部凸起刚好和凹槽对应 就可以拿出来了
向上抬出中身组
中身组全貌
拿下空挂杆弹簧
拿掉销钉即可拿下空挂杆
以及扳机
班级弹簧位置如下
背面扳机和班级连杆
可以拿下
是的 这一坨就是所有零件
摆放整齐
还是讲解下运动原理吧 扳机通过班级连杆 将阻铁向前拉动
击锤脱离阻铁内部凹槽
击锤向前回转 压下撞针 顶开气阀
套筒带动飞机座后座 压下扳机连杆使之脱离阻铁 压下击锤 使击锤回转到位 卡在阻铁的凹槽中
套筒复进到位 扳机连杆在弹簧作用下上升 进入飞机座凹槽 并上升挂住阻铁
看一下扳机连杆挂住阻铁的位置
至于待机解脱杆 是从另一侧拨动阻铁
轻微移动阻铁 释放击锤 击锤回转大半后 还是被阻铁的凸起挂住
最后放上TokyoMarui的爆炸图
总结
在满屏的GLOCK系以及1911系中 拥有待机解脱杆的P226 在这个价格区间内 整体可玩度还是很高的
但是没有还原双动扳机 套筒锁扣和扳机形状只还原玩具未还原真铁 糟糕的刻字 以及塑料下身都是减分项
重点说一下这个下身
与现有的所有GLOCK系与1911系 外加上M&P9以及未来的P320 都不同
以上所有都是由金属中身以及金属击锤组框充当套筒导轨
P226的塑料下身则连接在中身导轨前充当了一部分的套筒导轨
特别长的塑料下身导轨和塑料滑套的运动会产生摩擦 这也是原厂感觉生涩的原因之一
况且 真铁塑料下身的型号有很多 比如FNX45 VP9 P99都是不错的选题
在现有圈子和市场的情况下 P226这个选题 可能有点步子迈大了 不过往前推几个月 可能项目开始那时候 赶上十一 也没想那么多吧
说到这 我不禁想到了沙漠之鹰… 那玩意完全用的是下身做导轨 不过还好 沙鹰的套筒内部有一层加强金属作为和下身接触的导轨 只要下身质量过硬… 应该没得问题吧 嗯…